新京报讯(记者 薄其雨 俞金F 靳晴)2月27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今年全国两会他将关注科研成果转化议题。他呼吁将医学论文和科研专利转化为实际成果落地,让科研专利更快地惠及百姓。朱同玉说,国家每年投入很多科研资金,也支持把科研论文转化为成果落地,但在专利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瓶颈,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突破。
朱同玉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位,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一位。“然而我们作为专利大国的身份并没有真正体现,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把钱变成纸’。国家每年投出上万亿的科研资金,并且非常支持专利的转化,因此这些已经发表的科研文章要对老百姓(603883)有实际服务,我们需要让医学论文和科技成果更快落地。”
在朱同玉看来,现如今的科研评价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他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多体系职称评审,让对课题做出科技服务为国家产生效益的人员也能获得相应的职称。“比如一个以技术服务和支撑为主的实验室,它的职称体系应该更加科学地去设计,我们应该多打开几道门,或者把门槛降低一些,看一位科技工作者能够服务多少课题,他所做的这些课题为国家产生了多少效益,以此我们给予他相应的职称。”
编辑 杨海 校对 杨许丽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