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基本陈列“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展厅里展示着一张题为南京模范忠裔院开学摄影的图片,看到这样一张照片,观众会产生好奇,南京模范忠裔院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何人发起创建的?
1912年,《临时政府公报》刊载了令示:教育部批中华民国模范忠裔院发起人伍崇敏等请立案并予补助呈中提到:“据呈已悉发起人等拟创设忠裔院,专收阵亡民军之裔,分男女两院教授。字系为体恤振兴教育起见暂行准予立案,惟将来学校令颁布后一切应按照该令办理,至补助一节本部甫经成立财力未充应,无庸议此批。”该令示中提到的中华民国模范忠裔院,又称南京模范忠裔院,发起人是伍崇敏。
伍崇敏生平
南京模范忠裔院的创建中国现代史上的“女权”先驱
伍崇敏(1874-1964),字树芬,南京人。1907年7月留学于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理科(直隶官费),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具有反清救国思想。1910年回国,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指导师。毛邦伟担任北京女师大校长后,她出任该校训育主任,1927年3月她被推举为北京女师大音乐社副社长,1933年出任北平妇女救济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作为民主爱国人士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1964年8月7日,伍崇敏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妇女精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人才支持,开创中国现代妇女教育之先河。
南京模范忠裔院的创建
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时,为“造就忠裔,矜恤孤寒”,曾让财政部拨公债票2万元作为开办武汉死义烈士遗孤教养所经费,并在各地设立了忠裔院。临时政府利用这些机构将孤儿收容起来,把他们分为两期:6-11岁的进行幼稚园教育,11-15岁的进行小学教育。以《小学章程》为标准,对他们因材施教,授以军事教育及国民应有之常识,量才培育。这样既解决了战争孤儿的生存问题,又为社会培育了大量建设人才。1912年5月,辛亥烈士忠裔院以南京大石桥昭忠祠为校舍,正式成立。昭忠祠,即金陵官绅昭忠祠。据陈济民《南京掌故》介绍,湘军摧毁太平天国政权后,清同治四年(1865),时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的曾国藩奏报清廷,请求在江宁(今南京)建湘军昭忠祠,以昭“忠勇英烈”,获准后,于1867年在江宁建四祠,即“楚军水师昭忠祠”“楚军陆师昭忠祠”“金陵妇女贞烈祠”(以上三祠在莲花桥东北)“金陵官绅昭忠祠”(初在中正街,1869年随武庙移建至原文庙地址)。其中以金陵官绅昭忠祠等级最高、规模最大,所祭人物最多。昭忠祠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前身)西南位置,即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所在地。
辛亥烈士忠裔院正式开学后,黄绍兰被任命为院长。为了把这百余位来自各地的烈士遗孤教养成材,黄绍兰朝夕协同教养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根据这批来自各方、语言复杂、年龄悬殊的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大量有针对性的教材,尽职尽责,忠裔院秩序井然。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张勋攻占南京。是时,全城骚然。黄绍兰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安排师生转移,将遗孤一一送回原籍后,才只身返回上海。黄兴及其夫人徐宗汉对黄绍兰深为赞许。
中国现代史上的“女权”先驱
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剧场举行召开成立大会。大会的议程,包括审议改组计划,通过党纲、党章,选举党的领导人等。孙中山先生在大会上宣布国民党的五条施政纲领,顺利通过。不料在讨论、通过党章时,会场却发生了一起风波,正值孙中山先生因事暂时不在场。党章是以英国政党章程为模式制定的,而那时英国尚未解决妇女参政问题,因此党章中没有提到可以吸收女党员,而同盟会历来重视女权,一直是有女会员的。因为这一条,引起到会的同盟会女会员唐群英、沈佩贞、伍崇敏等当场提出质问,而主持会议的宋教仁又一时无法答对。这几位同盟女会员直奔台上向宋教仁提出质询。
可以说,伍崇敏敢作敢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女权”先驱和女子慈善教育的先行者。傅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