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受访者供图
“作为工业制造大国,我国必须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尤政长期关注的议题。此前,他就表示,自立自强的科技是永恒的生产力。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尤政再次提及人才培养问题。他告诉记者,“高水平大学一方面要在加强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向制造业注入人才活力。”
谈高校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应注重考察学校发展特色
新京报:作为高校管理者,你认为目前高校评价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尤政:实施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要根据高校属性来优化相关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功能,并最终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但目前,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为鼓励高校“各展所长”,在“坚持分类指导”的方针下,教育部曾在2021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类四种方案,高校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由于我国高校的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存在诸多差异,学校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各有不同,导致评估指标体系难以根本扭转办学趋同问题。
此外,“破五唯”(“五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仍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高校纯粹的“五唯”现象已显著改善,但其影响仍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特别是对“五唯”中最客观的论文,一些高校仍陷入量化考核惯性,教师也长期处于“数论文”状态中,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前沿探索与核心技术攻关。
实际上,教育评价指标设置也未完全反映国家战略需求。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一些量化指标的权重过高,导致一些高校不得不通过扩张规模来提高评估结果。这也导致办学目标、方向趋同,以举办特色专业见长的院校不断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门类。将教育评价的关注点放在论文、专业排名上,甚至热衷追求国际大学/专业排名,与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割裂。
谈光电子信息发展
区域协作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新京报:因大学聚集,武汉具有很明显的人才优势。近年来,武汉也在全力发展光电子信息领域。怎样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教资源在当地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尤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让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
以湖北为例,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教大省,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有着长期的密切联系,也是支撑沿海、引领西部的重要支点。所以,应发挥好各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区域协作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依托武汉光谷布局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积累技术源头优势,加快推进信息感知处理、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技术输出源头、技术服务和技术引领等方面形成示范,回应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
新京报:对于建设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你认为有关主管部门还需要做些什么?
尤政: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方合理配置研发投入的分布。各地前期已进行了大量自主探索,建议主管部门适时展开阶段性总结,全面分析近3年各地在研发投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投入给出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和科研基础,集中资源投向有基础、有潜质的前沿研究且与产业集聚一体的布局。
另外,建议尽快出台区域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制度安排,完善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发展机制。结合各地创新要素的分布实际,地方要确定1-2个研发重点领域,按照新型举国体制的路径,确定主导力量统筹域内各类科研资源。充分释放高水平大学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形成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力,更好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谈高校人才培养
摒弃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观念与做法
新京报: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间的供需匹配吗?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什么问题?
尤政:有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尽管总供给量大,但包括集成电路在内的一些战略性产业,也面临着不小的人才缺口问题。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精准、培养水平不够高。这就导致输送的毕业生难以达到新产业、新业态在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
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联系着产业产品需求侧,又连接着科技创新供给侧。但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它反映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与需求端脱节,若继续按照过去的培养方式,难以解决当下的问题。另外,高校师资能力建设提档升级也做得不够完善,亟须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还有,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中国高校既肩负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又肩负着卓越工程师培养。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和路径不尽相同,前者需要科教结合,后者则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不能一以论之,重点不突出。但部分高校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制砖”模式,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导致学生既支撑不起原始创新研究,也解决不了复杂工程问题。
新京报:今年两会上,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议题,你带来了什么建议?
尤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类施策。为此,我建议,要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摒弃用一套标准培养两类人才的观念与做法。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要厚植专业基础,并加强交叉、前沿学科的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导向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当下急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要加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力度,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卓越工程师。
同时,要做好制度衔接,建立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应尽快出台政策,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应尽快出台政策,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