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程守勤 王倩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程晓
2023年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关爱高风险人群,预防意外肾损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刘必成教授表示,慢性肾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于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众多患者直至疾病晚期甚至需要透析时才就诊。他提醒,容易引起慢性肾脏病的下列12种因素需引起社会大众高度关注和警惕。
1.糖尿病。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有近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的1型糖尿病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表现为早期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微量白蛋白尿形成,继之肾小球出现结构性改变和大量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患者常常还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视网膜病变。
2.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痉挛、血管腔狭窄、肾组织缺血缺氧等。长期高血压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患者表现为蛋白尿、夜尿增多和肾功能逐渐下降。
3.免疫性疾病。许多肾小球疾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尽管导致疾病的确切原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肾脏或全身免疫学异常,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和出现大量蛋白尿,常常需要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4.肥胖。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肥胖症患者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活性物质以及患者同时伴有的高血压和血脂血糖异常等,均会导致肾脏损伤。肥胖相关性肾病大多数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晚期可出现肾功能的损害。
5.肾结石。肾结石患者慢性肾脏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其主要机制是结石引起反复尿路梗阻,继发肾脏感染和肾纤维化。值得注意的是,因结石梗阻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及时发现和治疗,肾功能可迅速逆转。因此,早期诊治尤为重要。
6.高尿酸血症。尿酸以及尿酸盐沉积在肾脏可引起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临床上可分为慢性尿酸性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以及尿酸所造成的肾结石。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尿酸一过性增高,沉积在肾脏引起肾组织的损伤。
7.感染。虽然肾脏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是一些感染因素会导致急性肾脏损伤或加速慢性肾脏病进展。
8.药物。大多数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之后要经过肾脏排泄,临床上一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诱发肾脏损伤。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非甾体类(NSAIDs)消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如顺铂、阿糖胞苷;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物(如:广防己,马兜铃,天仙藤,关木通,青木香等)等。此外含碘造影剂也可造成肾小管损伤。
9.肿瘤相关性肾病。肿瘤细胞产生的抗原、大量免疫球蛋白、肿瘤化疗引起的大量细胞代谢产物积聚和高尿酸血症、肿瘤药物本身的肾毒性作用、肿瘤手术创伤和麻醉等都可能引起急慢性肾损伤。
10.吸烟。多项研究表明,吸烟是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烟草中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会收缩肾血管,引起肾脏缺血缺氧,加快急性肾损伤到慢性肾损伤的进展。
1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如粉尘雾霾会加重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重金属污染如镉、汞、铅等通过食物、水、空气或皮肤蓄积,最终导致肾脏受损;常见的农药污染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也可以导致急性肾损伤,严重时危及生命。
12.其他因素。易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高龄、不良生活习惯(熬夜)、遗传因素等。此外摄入过量含糖含碳类饮料也会增加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具有遗传性肾病家族史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其中多囊性肾病外显率接近100%,具有家族聚集性。
刘必成教授指出,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慢性肾脏病防治首先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最为重要的是要提高防范意识,对上述各种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高度警惕发生慢性肾脏病的可能性,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以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