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金
通讯员 宁人宣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物理教师李鸿彬建议,加快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国模式”。
“虽然国家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现实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之急切与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供给的矛盾仍相当突出,对拔尖创新人才系统的、长期的培养经验的梳理和规律探索仍然缺乏。”李鸿彬建议,加快构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李鸿彬认为,拔尖人才的培养贵在“早”,因此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实践探索,并建立层层选拔、集中培养的有效机制。鉴于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都富有较强的独特性,建议为他们的茁壮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给予相应的政策,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渠道,破除升学过程中有关学区、学段、学制等诸多障碍。
李鸿彬还建议,高度重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锻长板”和“补短板”的关系,对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挖掘潜能,助推最大可能的发展。启智增慧的同时,更要培根铸魂,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冀文超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