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3月29日,著名版本目录学专家沈燮元在南京去世,享年100岁。这位一辈子都没有脱离过图书馆的“古籍活字典”,生前一直在说,他就像鱼一样在图书馆这汪清水里畅游,“如果脱离水,我要死的”。
择一事终一生,将毕生奉献给版本目录学
一个月前,记者曾前往位于小桃园湖畔的南医大二附院探望沈燮元。其时,老人半躺在病床上,因为刚度过病危期,脸露轻松神色。
据沈燮元生前好友丁鸣江介绍,老人家当时想赶快好起来,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做,作为整理士礼居藏书题跋的集大成之作,答应在中华书局出的《士礼居题跋》正等着他呢。而更早之前,这位老人一个早上可以吃掉六个汤圆,日常生活中,除了背有些驼、走路有点慢,一切如常,而且每一步走得都很稳。
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熬过去的时候,噩耗传来。南京青年学者侯印国难抑悲痛之情,他说:“再也不能在古籍部遇到这位随时可以请教版本目录、求教古人手稿上难认字的老人了,再也听不到他老远喊我这个比他小七十岁的孩子‘印国兄’的声音了,再也不能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了……”
版本目录学是一门记载图书版本特征、考辨版本源流的学问。尽管这是一门生僻清冷的学科,但在南京,一头扎在故纸堆里的沈燮元并不寂寞,与年轻人交往、看书、做研究,这都是他生前最爱干的事。在沈燮元生前忘年交邵磊看来,沈燮元一定是寂寞的,“只要做出点成就来的人,哪一个不是寂寞的?”可是,正是因为其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也让沈燮元因出现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而意外“出圈”。
版本鉴定能力强,为南图购入两件“镇馆之宝”
作为著名的版本目录学专家、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沈燮元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古籍保护事业,在古籍版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沈燮元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汇编、审校及定稿工作。这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一个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程,聚集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的专家学者。沈燮元正是其中之一,担任子部主编。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整个编纂工程涉及数百个图书馆上报的古籍目录卡片,共达13万多种,其间要一一核查每张卡片上的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各项著录是否正确。在那样的环境下,沈燮元的乐观和风趣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经此一役,沈燮元的眼界变得更为开阔,分辨及鉴定能力也提高了许多。由于其版本鉴定能力特别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顾廷龙先生曾戏称他为“派出所所长”。沈燮元也因此获颁“突出贡献奖”,并先后被国内多个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聘为学术顾问。据了解,南京图书馆有数千种珍贵古籍是经沈燮元之手购入的,包括北宋《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和辽代《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卷。这两部珍贵古籍均被列入南图“十大镇馆之宝”。
没有一天不看书,《士礼居题跋》成绝唱
从南京图书馆退休后,沈燮元退而不休,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坚持每天乘公交车到图书馆看书。“18路转3路,在新街口倒一次车。”其时,沈燮元已是98岁高龄。“除非生病,没一天不看书。”“书在,我快乐……”他总是这样说。
去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沈燮元以品读人的身份亮相《品读中国・南京》,分享了其守护古籍的故事与读书感悟。“向沈老学习,做充实的读书人!”他的故事,让无数网友和观众感动。大家不但看到这位老人是如何不忘初心从事70多年的编目与图书采购工作,还一睹他是如何通过一双“火眼金睛”辨别出古籍的版本及真伪。
事实上,光环之外的沈燮元每天要做的事都非常简单。退休之后,他一边为南图古籍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和帮助,一边进行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题跋的整理和校对。沈燮元倾注30多年心力的《士礼居题跋》,从编纂到完稿计有80余万字,由于不会用电脑,全部靠他手写完成。“士礼居”正是黄丕烈的藏书室名,但沈燮元终究没能对这部著作作最后的审校。“沈老走得很安详。他临走前清醒时,唯一挂怀在心的,就是那本酝酿了十多年、还未正式出版的《士礼居题跋》。”丁鸣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