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府街37号发现民国南京阳羡邑馆旧址

文娱体育 2年前 (2023) admin
0

南京汉府街37号民国建筑地处梅园新村街区,具体位于“总统府”东南方向、钟岚里民国建筑群西侧,现存有一栋民国洋楼,目前已征收空置。据悉,相关部门将对这一带的民国建筑进行整体修缮和保护,并新建高端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和完善街区文化旅游功能。

该别墅式建筑为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高约7米,面积约316平方米。屋顶为歇山顶式样,覆盖红色机制瓦;四周青砖清水外墙,勾白色砖缝。南北立面均呈塌岫式对称布局,两翼突出六边形攒尖顶角楼,构成了极其丰富的建筑第五立面;北侧中部主入口有门厅,选用方形带凹槽柱式,顶部设水泥浇筑阳台,镂空鱼鳞纹水泥栏板,装饰风格朴实端庄;左右两侧次入口均采用不规则的曲线形踏步,门窗上部钢筋水泥砖过梁,整体造型典雅大方,别有一番特点。此栋建筑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据文物部门的资料显示,此楼房原在一个独立小院之中,院内有成片的草木,郁郁葱葱;院外四周原先多为民国建筑,现已不复存在。

这栋民国建筑虽为住宅式样,但体量较大,难掩贵气,且地段优越,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建?其最初用途是什么呢?

旧址获证

据《南京民政志》:“(1949年前后)民国时期会馆、同乡会一览表”中的记载,“汉府街37号为(江苏)阳羡邑馆”。南京市房产局的相关档案亦记有:“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为阳羡邑馆之产,属善堂会馆管理委员会,现产权为南京××单位所有。”

然而,多年以来汉府街的门牌号码有无变动?能否确定这里就是当年的阳羡邑馆旧址呢?笔者经过一番努力,找到一册1934年出版的铅印本《首都阳羡邑馆落成纪念刊》(以下简称《纪念刊》),将其中刊印的建筑平面图和照片与现场逐一进行比对,风貌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确认,汉府街37号现存的民国建筑即为阳羡邑馆旧址。

“阳羡”为江苏省宜兴市的古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因设置阳羡县,而得名。南京“阳羡邑馆”建成后即宜兴旅京(今南京)同乡会馆,是一处“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的场所。

《纪念刊》由任凤苞、钱卓伦两人分别撰写序言。任凤苞(1876―1953),字振采,号适如,江苏宜兴人,曾在交通、金城、中南和盐业银行任要职。他不仅是银行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地方志收藏家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业家。

《纪念刊》配有馆址平面图、邑馆礼堂内外摄影、落成典礼摄影;正文包括:序言、募捐筑馆始末记、落成典礼盛况、邑馆落成记及碑记、祝颂文辞、财产目录、邑馆董事会章程及邑馆租借章程等;附录:旅京同乡会概况总录、章程、历年职员名单及收支报告。

《纪念刊》卷末《旅京同乡会会员录》所列有的三百八十一人,其中除有一些军政人员、企业家、商人外,还有徐悲鸿、胡焕庸、潘菽等三位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前身)著名教授,以及知名学者贾士毅等人。

建馆经过

《纪念刊》“序言”有述:“吾邑人士之在金陵者,向以孝侯读书台为集会之所。顾城南道僻左,而旅京同乡日众,亟思谋一适馆授餐之地,予以连睦谊而谋公益。”

“孝侯读书台”地处南京城南赤石矶石观音庵后,即今秦淮区江宁路西侧老虎头44号的“周处读书台”。昔年的读书台,早已毁圮荒废。1917年,中华民国冯国璋代总统夫人即周孝侯后裔周道如,曾斥资修建,额为“周处读书台”。1929年12月8日,宜兴旅京同乡会成立,议决一年召开两次集会,商议解决乡邑重要事宜,并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周处诞辰之日,在读书台举行祭祀与同乡聚餐等活动。而同乡会会议的地点则另行选址,或在读书台、或临时商借学校、邻邑会馆等。

宜兴地处太湖流域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名流辈出,如将同乡会馆设在南京内城东南偏僻处的同邑先贤读书台故址内,除了交通不便外,也与其拥有的经济文化地位有所不称,选址建新馆也就成为旅京同乡的共识。

1930年冬,宜兴同乡会第三届常委会一致通过决议,除保留在读书台所举行的集会外,立即启动建筑新会馆的筹备工作,经各方募捐等共筹得款项二万余元。1931年1月1日,经中人说合,购得汉府街杨氏兄弟宅基地三亩零三厘(约合2018平方米),连同所缴纳的契税共计花费四千余元。1933年5月1日,举行工程奠基,工程包括:主楼一栋、平房五间、从屋数楹和围墙等,均由应美记营造厂承建,工期半年。至当年9月底,全部工程圆满竣工。10月10日,举行邑馆落成典礼,时有宜兴县长吴葭、教育局长杨逸群、商会主席郁驯鹿、同乡会负责人杜文泳、士绅储南强、沙彦楷、吴藻华等宜兴同乡三百余人先后莅临,参加盛典。所谓“巍巍邑馆,气象万千,东望钟阜,西临国府,得山林之幽趣,无城市之尘嚣,旅京邑人,得以联欢一堂,雍睦乡谊。”

阳羡邑馆内设有礼堂及俱乐部,陈列书刊、乡土文物等供人阅读与参观。据礼堂内景摄影可见挂镜线悬挂油画,有联曰:风云气概,龙马精神;室内摆放红木供桌、花架、太师椅,台屏古玩琳琅满目,装饰风格中西合璧,颇具雅意。邑馆除供同乡会会议及公余俱乐外,并可兼作喜庆宴会之用,市房还用于出租生息,支持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纪念册》序言结尾写道:“(阳羡邑馆)登斯堂也,左挹钟山,右瞰大江,发扬龙盘虎踞之精神,以远追吾周(处)、卢(象升)诸公之伟烈,兴古读书台并传不朽,不尤重可纪念也哉。”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如今周处读书台遗址和阳羡邑馆旧址先后被纳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是研究民国时期社团建筑的实例。希望有关部门在修缮复原过程中有所依据,将同乡读书会文化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别墅文化发挥极致,为南京这座富含历史底蕴的古城增添新彩。

王重阳 左中仪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04-07 7:10:00。
转载请注明:汉府街37号发现民国南京阳羡邑馆旧址 | 鳌游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