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往来从“邻里串门”变为“自家进出”

国内时事 2年前 (2023) admin
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高铁运营里程超过66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三省一市累计发行超4000万张加载交通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可在长三角全部设区市及全国318个城市乘坐公共交通一卡通行……4月17日至19日,“贯彻二十大 联通长三角”长三角晚报(客户端)总编打卡江苏交通活动从南京一路来到苏州,从公路、水路、轨道等多方位探访沪苏浙皖交通互联互通,感受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中的深度融合。

同城待遇,省际班车“变身”毗邻公交

在苏州吴江黎里镇的黎里游客集散中心公交场站内,两辆“苏E”牌照的公交车中停着一辆“浙F”牌照、来自浙江嘉善的公交车。“一趟19公里,从黎里出发,一般半个小时就能到西塘了。”等待发车的司机师傅告诉记者,这辆浙江嘉善牌照的公交车是跨省公交,将带着苏州吴江的乘客前往浙江的嘉善、西塘一带。

“在集散中心发车的还有示范区2路和假日旅游专线示范区7路,往返于黎里与上海青浦区之间。”苏州吴江区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欢告诉记者,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启用了8条区域公交线路,其中5条线路在吴江境内始发,已经累计发送旅客220万人次。吴江、嘉善、青浦三地市民间的往来也从以往的“跨天出游”,变成了如今的“当天坐公交往返”。

公路出行的便捷得益于省际“断头路”的打通。几年前,鼋荡湖两头的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与上海青浦金泽镇还只能“望湖兴叹”,从鼋荡湖西侧的吴江康力大道开车到湖东侧的青浦东航路,过去绕行需40分钟,如今仅需5分钟。

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累计开通省际毗邻公交67条,占长三角总数量的 70%,有效地解决了跨省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江苏省高速公路里程超过5000公里,较2018年底新增约380公里;与沪浙皖省际高速接口达到24个,占长三角接口总数量的73%。

通过公共交通、跨省路网拉近长三角城市间距离的同时,交通部门与人社部门协同推进长三角城市间交通“同城待遇”工作,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地的往来从“邻里串门”变为“自家进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示范区还在继续推进三地公交车线路信息的互联互通,让居民不仅可以“一卡”通行,还能“一网”实时了解三地公交信息,更便捷地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

织线成网,轨道上的江苏“说走就走”

高铁不仅能快速地把人们从一个城市运送到另一个城市,更开启了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织线成网”的长三角区域高铁线路,让轨道交通“公交化”。

在苏州南站的工地上,运输车往来络绎不绝,挖掘机挥舞着大臂,施工现场一派繁忙。从空中俯瞰,这座车站的基本轮廓已经成型。开启“加速跑”模式的苏州南站,正全力确保地下结构年内完工。“目前工人们24小时工作两班倒、抓工期,要确保明年与沪苏湖铁路同步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介绍。

苏州南站位于长三角发展的沪、苏、浙交界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衔接地带,也是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门户枢纽。“最下层为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和地铁10号线,第二层为下沉广场,第三层为沪苏湖铁路,第四层为通苏嘉甬铁路。”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这个“立体车站”未来将是一个轨道、公路、水路运输等多种交通模式共同组成的综合枢纽体系。

“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沪苏通铁路一期等4条铁路项目建成通车,沪渝蓉沿江高铁等12条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横跨三省市的沪苏湖铁路一直备受关注,采访团来到了位于苏州吴江的沪苏省界附近的施工现场,通过梯笼爬上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高架向东望去,一道水泥长龙横卧鼋荡,蔚为壮观,肉眼可见的不远处就是上海青浦。目前该工程段线下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后续是道床的铺设,接着就要开始铺轨。

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铁路总里程达4200多公里,其中高铁超过2200公里,较2018年底增长了1.6倍;与沪浙皖省际高铁接口达到9个,占长三角总数量的75%,尤其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通车后,南通到上海铁路出行从原来的3个半小时缩短到1小时左右,终结了南通“向南铁路不通”问题和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全国“百强县”“地无寸铁”的历史。

值得期待的是,“十四五”期间,南沿江城际铁路、沪苏湖铁路江苏段将建成通车,宿迁至合肥铁路、如通苏湖城际等6条省际铁路项目向开工做着最后冲刺。

水网相连,“江苏模式”被复制推广

长江自西向东,将长三角区域水网相连。采访团在南京江心洲的江苏海事搜救基地登艇,沿着长江看江苏的水上交通。

船行江上,只见长江南北两岸郁郁葱葱,形成了长长的“绿堤”。阳光洒在江面上,波波粼粼,风光无限好。长江江苏段船舶密度大,年进出港300余万艘次、港口吞吐量近27亿吨,约占长江全线的70%。“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这条母亲河在承载着高密度航运物流通行的同时,焕发出勃勃生机。江苏海事局创新实施“一零两全四免费”治理机制,在全国首创形成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被交通运输部推广。

汽车、家用电器、机器零部件、纺织类产品、家具沙发、注塑模具、义乌小商品、锂离子电池、化工品……繁忙的太仓港港口,是国内无数大型企业向世界各地出口货物的“中转站”。19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了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苏州太仓港。在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上,双悬臂梁轨道吊在两排集装箱卡车上空作业,迅速完成集装箱吊装,而如此精准、流畅的动作都是全自动的。

这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沪太通关一体化,打造了“货物进了太仓港视同进入上海港”,“沪太同港”成为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典范。2022年,“沪太通”业务完成计费箱量11万标箱,同比增长15%;沪太联动运输箱量完成150万标箱,同比增长31%。以太仓港为蓝本的“联动接卸”模式,成功复制推广至长三角12个港口。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进一步提升,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在长三角不断汇聚起融合发展之力。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04-21 7:10:42。
转载请注明:跨省往来从“邻里串门”变为“自家进出” | 鳌游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