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这场“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硬仗已经吹响号角,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有一些考生因为焦虑、精神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失眠、心力交瘁。其实,考前精神绷得过紧反而适得其反,因为身体一旦透支,不仅会耽误学习进度,还会影响高考。
现阶段,我国正有数以千万计的考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高考。走进高中校园,扑面而来的便是高三学子们紧张弥漫的气氛。不少同学挑灯夜读,甚至一连熬几个通宵,即使精神状态极差,却还硬撑着复习,结果学习效率反而更低了。
那么考前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备考生活呢?记者联系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副主任成媛媛,成媛媛表示,高三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个马拉松。现在考生大部分都在拼命的备考,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采取一些透支身体的方式来应对这最后的一场仗。但是这种情况下,其实人的身体是承受不了的,身体就会亮起一些“红灯”。
成媛媛表示,青少年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至少是六到八个小时,而因压力过大,出现失眠情况,或者经常因做一些跟高考的有关的梦而惊醒是高考考生常发生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白天便会感到困倦、乏力,有时候还会感到头晕、胸闷气短,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腰背疼、食欲不振等种种表现。
“良好的睡眠质量是高考期间学习最重要的保障。良好的作息,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大脑,让大脑更加的活跃、清醒,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成媛媛表示,适当的紧张是应该的,但是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失眠、焦虑,更有甚者因为精神原因造成呕吐、眩晕等情况,让身体质量大打折扣。考生一定要做到有规律的作息。考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焦虑情况不可控,应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尽早就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身体,切勿讳疾忌医。
考前这段时间学校抓得紧,老师也每天都在给考生们传递一些压力,这个时候,考生们最重要的是自我缓解自己的焦虑。成媛媛建议,学生们每天可以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听音乐也好,或者是跑跑步也好,或者是打一场球,剪剪纸等,这样能够放松自己的情绪,能够宣泄自己的压力。如此,大脑才能够进行多巴胺的分泌,补充人精神的活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