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创新指标全球排名第11位

科技要闻 2年前 (2023) admin
0

本报综合消息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在北京举行2023中关村(000931)论坛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近年来通过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和形成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等“三个加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比较显著。

打造“全球买、全球卖”技术交易盛会

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透露,2023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板块将举办26场活动,共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科技成果、创新项目寻求合作,力争打造“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

吴朝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至少包括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等内容。十年来,科技部高度重视推动成果转化,出台一系列举措和政策,持续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三个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比较显著。

他具体阐释说,在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方面,科技成果的转化政策现在主要聚焦在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三个“权”的卡点上,科技部最近推进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试点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改革等三项改革。通过对去年和前年的一些数据进行测算显示,3000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完成了1500余亿元(人民币,下同)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平均每个单位近5000万元,而且2022年的数据比2021年增加了20%多,表明这些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推进高水平成果转化,一是要提升企业端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二是要继续打通依托企业或者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体系,使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高效。“我们通过去年技术市场的交易数据看,企业完成80%多的技术吸附,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加快构建和形成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方面,科技部联动相关部委,2022年推出建立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的专项规划,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现在看起来还有一些成果留在了单位,所以可以鼓励单位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在区域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更多成果转化入市。二是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易,服务新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布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并联通技术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使得高标准建设技术要素市场成为可能。

吴朝晖强调,下一阶段,科技部将继续推进两项工作:一是要推进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落地产生效益,关键要支持与地方科技创新联动。二是要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的技术转移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

于英杰介绍说,2023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板块活动,具有激发创新源头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技术交易生态等特点。

激发创新源头活力方面,将举办世界知名高校技术转移发展大会,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一批中外知名高校参与,集中发布一批中外高校重大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项目,举办5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推出120余项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创新成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举办技术经理人大会,发起成立“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汇聚一批有影响力和行业公认的技术经理人,发布《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技术交易生态方面,将举办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重点国别技术交易类活动等,发布《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2022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发起《大企业生态合作与协同创新倡议》,推出“十大最具影响力新技术新产品”和“十大国际技术创新转移项目”。

他表示,通过今年丰富的各类活动,中关村论坛将力争打造“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高地。

科研人员总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吴朝晖表示,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回顾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四个方面显著增强。

一是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从科技投入和强度来看,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增加了3倍。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到去年的2.6%。另外,从科研人员总量和质量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这几年我国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科研人员包括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规模、数量和质量看,据统计,前千分之一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热点文章数在全球占比突破40%,高被引文章数已超过1/4,这也表明了我国在前沿科技方面,在知识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力量,不仅是主要的贡献者,也是解决目前全球一些共性科技问题的推动者。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6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另外,这十年产生了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比如量子信息、核电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催生和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我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科技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力显著增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维度是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农业科技贡献率从十年前的53%提高到2022年的62%,增加了9个百分点。另外一个维度,科技服务人民健康能力也显著增加。科技不仅推动了智慧医疗发展,互联网医院使得医疗资源的均衡性得到提高,同时科技使新药创制得到了很好发展。这几年来,我国一大批关于抗癌的原创药在国内上市,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

四是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国际科创中心,这几年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大幅度提升。

吴朝晖表示,十年来科技发展的四个显著增强以及科技实力的聚集,为下一个阶段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四个面向”,二是要构建起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提升国家创新效能。

国际观察

美银行业危机或蔓延 外溢风险备受关注

美国区域性银行太平洋(601099)西部银行日前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该行一季度末存款显著减少,引发市场担忧,该行股价近期剧烈波动。今年3月以来,美国已有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先后爆雷倒下。

当前美国银行业,尤其是规模偏小的区域性银行正面临存款流失、资产价值缩水、不良资产风险上升等挑战。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也加剧了银行业困境。

专家警告,危机仍未平息,而且可能继续蔓延并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其外溢风险尤其值得关注。

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26日,美国商业银行存款总规模不足17.2万亿美元,与去年12月17.8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相比减少约6000亿美元。其中,小型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从5.63万亿美元下降至5.32万亿美元,缩水约3100亿美元。

美国盖洛普公司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或“比较”担忧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存款的安全性,这一比例已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美国企业和居民对存款安全的担忧,导致银行经营最为倚重的存款资金外逃。

存款流失,将造成中小银行融资借款规模持续上升,负债成本增加。许多中小银行为应对存款流失,被迫出售长期债券等资产,或者以高利率进行同业拆借、向美联储借款等方式补足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业地产空置率上升,贷款违约率也有所回升。一旦商业地产风险蔓延,将对中小银行造成又一重创。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查理・芒格近日表示,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正在酝酿一场风暴,随着房地产价格下跌,美国银行正“充斥着不良贷款”。

另外,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也将加剧银行业困境。今年1月19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达到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当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债务上限的党争不断加剧,难以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一旦联邦政府出现部分债务违约,将导致美国国债利率飙升,影响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其他借贷成本,加剧银行部门经营困局。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国银行业危机继续发酵,或将驱使银行收紧信贷,冲击依靠银行贷款的美国中小企业投资以及私人消费信贷。美联储调查也显示,今年3月以来,银行信贷增速加速回落。

银行业动荡也令债市风险凸显,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成本趋于升高。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企、制造业持续收缩、金融避险情绪显著升温背景下,银行业动荡或将成为压倒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原本复苏乏力的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分析人士表示,银行业危机还将削弱美元全球主导地位和信誉。2007年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不到1万亿美元左右飙升至逾8万亿美元,其资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扩表的真实意图,从维护金融稳定转为向全球分摊成本。当前银行业动荡恰恰是美国无限透支美元信用的必然结果。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05-16 10:14:48。
转载请注明:2022年我国创新指标全球排名第11位 | 鳌游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