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社会热点 2年前 (2023) admin
0

云山绵延草木香,轻摘嫩芽采茶忙。

每年的四到五月,是武夷山采茶做茶最繁忙的季节,漫山茶树开始绽放嫩绿的新芽,山间活跃着茶农忙碌的身影。

“这些年,我们勇敢‘跨’出去,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茶农+互联网+科特派’运作模式,成立茗川世府合作社,把119家零散、小规模的茶农茶企集中起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打响生态茶品牌,社员收入年均增长10%。去年,合作社茶叶产值达1.4亿元。”武夷山市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黄正华颇为自豪的说,“我们还‘跨’出南平,和省内外的40个党支部联学共建。”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黄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19户茶农8800亩茶园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1200户茶企、茶农,使万亩茶园、百企千户形成资源优势,“三茶”统筹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黄村的发展是南平市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山、水、茶、竹、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南平,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立夏一过,顺昌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大历镇田后村的蔬菜基地里活跃着村民忙碌的身影。看着眼前景象,大历镇党委书记谢祥剑颇为感慨。

2017年,大历镇引进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芋头产业,但在跨村流转土地时遇到难题。

为此,大历镇探索推进跨村联建,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下坑、田后、前洋、龙头四个村的党支部联合起来,成立下坑洋联村党总支,并创新“土地生态银行”模式,把碎片化的土地流转集聚起来,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顺利流转7个村的4300亩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村集体、村民增收三方共赢。

2022年,大历镇7个村村财总计增收91.17万元,村均增收13万元;村民流转收入300万元、务工收入400万元。

村级产业蓬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光泽县止马镇在2022年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镇10个村经营收入全部突破25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3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

成绩如何取得?答案是把产业链引进村,让多个村的党支部一起来建。

止马镇10个村村情各不同,强弱有别。为了将各村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共同富裕,止马镇党委创新“十支联兴”党建品牌,推动辖区10个村党组织联合成立止马镇新振发展有限公司,并组建党支部,积极对接圣农集团肉制品项目,制定村企共建促乡村振兴方案,进一步拓宽村财增收渠道。

“10个村将各自的生态资源、闲置资产和可用资金作价入股公司,按股分红。”止马镇党委书记李莉涓介绍,我们还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探索“村社合作”“跨村联盟”等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如排下村和双坑村跨村成立联合社,流转1200余亩土地种植七叶一枝花、黄精等中药材,带动村财增收7万元,村民户均增收5千元。”

这些举措,既富了村民口袋,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乡村治理有了新气象。

而在铁城邵武,“聚沙成塔”跨村联建农村党建新模式让下沙镇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分站村有茶,下沙村有田,杨源村有树,洛田村有鱼,胡书村有网,屯上村有园。它们散似满天星,聚似一团火。”下沙镇党委书记肖建潘担笆迪窒绱逭裥耍褪且鞔宕狭ㄅΥ蚱圃写遄⒄贡诶荩蛊涔步ú盗刺酢⒐蚕矸⒄挂兀沧臣宕宀啤!

2022年4月,下沙镇举行“聚沙成塔?抱团促发展”签约仪式,组成“聚沙成塔”跨村联建党支部。依托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屯上村的核心优势,与周边5个村组建跨村联建党支部,建立共议、共商、共决、共办的工作机制,形成乡村振兴攻坚合力。

六个村通过互帮谋划、互帮项目、互帮资金、互帮开发,共同投资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实施产业联动工程,补齐片区内的仓储、保鲜、物流短板,聚拢联建村山、水、林、田等资源,抱团做大产业优势,推动乡村发展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的转变。2022年,屯上村和胡书村的村财均超过100万元,其它3个村的村财也都超过了50万元。

支部领着跑,村民日子甜。南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跨村联建、生态银行、“三茶”统筹、村企共建等强村富民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让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全市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212家,村自主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踩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节拍,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南平正跑出新型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卢国华)

(责任编辑:冀文超 )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