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让历史遗迹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价值

文娱体育 2年前 (2023) admin
0

时间让历史遗迹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迟子建。受访者供图

过去10年,“历史文化传承”是迟子建履职的关键词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迟子建带来提案,建议整合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建立数字化联盟,促进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化、协同式发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

“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硬气起来,会缺乏底蕴。一座城市没有历史遗迹的记忆,就没有灵魂,愧对后人。”迟子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很多历史遗迹,时间让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价值,但它们的肌体也会越来越衰老,承载力有限,见不得更多人了,我们就要“赡养”它们。

开启新一届履职之路,迟子建说,“要把政协委员的定位找准,不说废话空话假话,有好的想法就提,没有就多听听有识之士的建议。”

没有历史文化的支撑,我们起飞时翅膀就不会那么刚健,你飞翔的天空也就不会广阔。去年我重读《红楼梦》,依然兴味盎然,能搅起心中的波澜,这是流行读物所替代不了的。

――全国政协委员迟子建

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建数字化联盟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力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提案,建议整合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建立数字化联盟。为何会关注到这个问题?前期做了哪些调研工作?

迟子建: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多年,其间去过很多城市,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福州、武汉、成都、长沙等这些大城市,还是佛山、丽江、乌镇、绍兴等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必去的地方,有相应的话题积累。相对来说,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都比较好,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相对弱些。

而同一座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力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我生活的城市哈尔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远近闻名,但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我的长篇《烟火漫卷》聚焦的就是这个街区),则不那么广为人知,所以一个多月前的黑龙江省两会,我就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做了个大会发言,力图呈现一座城市多元的文化,让游客体味更多姿多彩的哈尔滨。

从这些遗留和保护下来的老建筑上,我们能看到从历史上,哈尔滨就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谈到东北振兴,我们看看这些风格各异又美轮美奂的历史建筑,或许能够得到启示,那就是吸纳一切优秀的元素,会使你的经济肌体强健,文化内涵丰富。

新京报:整合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建立数字化联盟,有哪些积极作用?

迟子建:首先,有助于促进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化、协同式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信与融合,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其次,通过联盟,将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做个完备的名录,如果一地有破坏性行为,相关部门能及时干预,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新京报:建立数字化联盟是否成熟?你有哪些建议?

迟子建: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文化的发展态势良好,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联盟时机成熟。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承载着一地不同的人文景观,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实地走遍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立数字化联盟,可以让游客足不出户实现全覆盖游览。同时各地可将文化创意产品发布到平台上,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活力。在节假日高峰时,通过数字化联盟平台,也可对游客进行有效疏导,避免超出街区的承载能力。

谈历史文化传承

一座城市没有历史遗迹的记忆就没有灵魂

新京报: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研究历史档案、复原设计图纸、数字建筑建模等,实现历史遗迹的数字复原,让文物得到“重生”。你怎么看数字技术对历史记忆的深层次影响?这与文字书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迟子建:珍贵的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是必要和必须的,因为物的脆弱性(譬如纸张),会随岁月风霜泯去痕迹,那些珍贵的记录就会化成烟,所以有些历史档案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第一步就是要数字化。比如去年我就做了一个协商调研,关于黑龙江省满语文献档案的保护和利用,建议中的几条,首条就是先数字化,留下物的影像资料,省委领导高度重视这个调研报告,批示相关部门拿出具体工作举措。

其实我们的很多历史遗迹,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时间让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价值,但它们的肌体也会越来越衰老,承载力有限,见不得更多人了,我们就要“赡养”它们。比如敦煌的一些石窟,早就实现对游客的限量开放。

新京报:你在提案中谈到了历史文化传承力的问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迟子建:我们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年代,出现过对历史建筑盲目拆迁的行为,冯骥才先生在这方面比我有发言权,他也做了很多抢救性工作。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硬气起来,会缺乏底蕴。一座城市没有历史遗迹的记忆,就没有灵魂,愧对后人。所以我在今年提案中,还建议依托央视等平台,举办《历史文化街区大赛》等节目,让青少年了解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谈履职规划

不说废话空话假话,有好的想法就提

新京报: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社会生活恢复了烟火气。这三年对你个人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迟子建:哈尔滨疫情较重的时日,我居家看到窗外以往喧闹的街道车少人稀,感觉是活在虚构中,极不真实。“乙类乙管”后,现在的生活可以用我的长篇《烟火漫卷》的篇名来形容,但这烟火气中也有痛,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再也享受不到烟火气的人。

新京报:这三年对中国作家来说,你认为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会有哪些创作题材出现?

迟子建:蔓延全球的疫情持续三年,世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它给人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太多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哪里,什么是可以恒久追求的,发展为了什么,我们在各个领域,既有值得分享的好经验,也有应该反思的弱项。一个民族经历阵痛,往往会更上一个台阶。

因为在黑龙江省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这几年持续去基层调研,所以把过去到过的地方又重新走过,写了短篇《喝汤的声音》,中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在对历史的回溯中,也间接写到了疫情中人的生活状态。

新京报:这是你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过去10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新一届履职有哪些规划?

迟子建:我最早做全国政协委员在妇联界,樊锦诗老师在这个界别,每次听她发言,都很受益。上一届在文化艺术界,认识了表演艺术家奚美娟、指挥家余隆等等,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令人尊敬,怀念与这些优秀老委员一起参会的日子。

十年来我坚持每年做一件提案,不求数量,也不求大,聚焦一点,只要问题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或者部分解决就可以了。未来五年我依然会如此,要把政协委员的定位找准,不说废话空话假话,有好的想法就提,没有就多听听有识之士的建议。

新京报记者 何强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03-06 5:02:48。
转载请注明:时间让历史遗迹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价值 | 鳌游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